潮州工夫茶

中國是茶葉的故鄉(xiāng),中國又是飲茶大國锦针。在飲茶藝術(shù)日漸淡化了的現(xiàn)代社會,潮州工夫茶卻一直在散發(fā)著傳統(tǒng)茶文化的清香悉盆。作家李國文在《粵海飲茶》中道: 尤其潮汕一帶的工夫茶,更是深入人心焕盟。若論茶道,我們這茶的祖國纷辈,稍可與一衣帶水的鄰邦媲美的卤酬,也就是得靠潮汕人爭回一點面子。 那末枕娱,能與日本茶道媲美的潮州工夫茶是什么樣子?工夫茶的歷史源流又在何處呢?這是一個曾經(jīng)困擾過日本朋友的問題: 關(guān)于工夫茶的歷史,我曾請教過中國學者剧么,但也沒有得到明確的解答沧蛉。 (布目潮《中國茶文化的復(fù)興》) 古代的工夫茶具最少須有 四寶 :小烘爐(白泥火爐)、玉書(赭褐色扁形燒水壺)蟀思、孟臣罐(宜興紫砂茶罐)、若深杯(杯底鐫有 若深珍藏 的茶杯)告抄。清初與梁佩蘭嵌牺、屈大均合稱 嶺南三大家 的詩人陳恭尹寫有一首《茶灶》詩: 白灶青鐺子,潮州來者精逆粹。潔宜居近坐,小亦利隨行僻弹。就隙邀風勢蹋绽,添泉戰(zhàn)火聲。尋常饑渴外卸耘,多事養(yǎng)浮生孟若。 詩中所寫的茶具涧智,都是容易攜帶的小件誊桅,其中已有潮州出產(chǎn)的精致白色泥爐和青色的煮水鐺。底鐫 若深珍藏 的白地藍花小瓷杯是康熙年間燒制的难踱,現(xiàn)已貴若拱璧猪楣。到了乾隆時期,據(jù)俞蛟《夢廠雜著》記載: 爐形如截筒丽优,高約一尺二三寸腾蔼,以細白泥為主。壺出宜興窯者最佳肥荔,圓體扁腹,努嘴曲柄中符,大者可受半升許誉帅。杯盤則花瓷居多……爐及壺盤各一,惟杯之數(shù)蚜锨,視客之多寡,杯小而盤如滿月阀捅。 當時還備有棕墊针余、紙扇、貯水瓶标宪、茶洗等。這一茶具形式除爐子后來改用烽市紅泥小爐外痢腋,大抵固定沿用到現(xiàn)代。工夫茶的泡飲有一套十分講究的方式党砸。首先是選水和用火工夫缤棍,水要用山泉莉狠,小爐木炭最好用欖炭衅快。砂銚煮水至初沸,先將紫砂罐和茶杯淋熱肋乍,才把福建產(chǎn)烏龍茶葉納入罐中敷存,粗葉墊罐口,細末墊中層滔岳,再以次粗葉裝罐面挽牢。銚水大沸,即高提砂銚沿茶罐周邊注水刘离,切忌直沖壺心睹栖,以防沖破 茶膽 ,待壺口浮現(xiàn)一層白沫察贵,便用壺蓋輕刮孤咏,使其隨罐而下山刨。再用開水淋罐鼠台,既去沫又使茶罐持續(xù)升溫墙议,凝聚罐中茶葉香味。斟茶入杯時壺嘴要低久挖,目的是使茶湯雅觀不起泡哺肘,這一程序俗稱 高沖低篩 。斟茶時要在幾個杯來回斟注,點滴不剩竿屹,讓茶色、香味均勻秉溉,俗謂 關(guān)公巡城碗誉,韓信點兵。 于是弄跌,在一片 請請請 聲中尝苇,主客各端一杯,舉到唇邊先聞茶香尸校,然后一啜而盡债鼎。初入口時略帶苦澀,片刻便香溢齒頰撕陈,回味無窮立漏。如果客人多,則主人第一巡(俗稱 頭過 )不飲危劫。每次以沸水沖茶,都同時淋杯娩梨、洗杯览徒,俗謂 燒鐘熱罐 。連續(xù)數(shù)次纽什,茶色不濃謂 茶薄 躲叼,便須另換茶葉了枫慷。近人翁輝東先生較早記錄總結(jié)工夫茶道,所著《潮州茶經(jīng)???工夫茶》對工夫茶的品飲有頗為詳細的描述或听。清人俞蚊說: 工夫茶烹治之法誉裆,本諸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而器具更為精致。 (《夢廠雜著》)后來有些論者便認為工夫茶始于唐代硅决,這一論點并不正確杉唇。潮州工夫茶盡管在烹治原理上深得陸羽《茶經(jīng)》的精髓辟侠,但是工夫茶的形成離不開茶史上飲茶的三大革新:條形散茶制作、瀹飲法提倡和紫砂壺出現(xiàn)眨柑。條形散茶是明開國之初通過行政命令制作的,《明會典》:(洪武二十四年)詔有司聽茶戶采進建寧茶权浸,仍禁碾揉為大小龍團奄容。 在此之前,人們都用烹治前須碾末的茶餅蜀细。有了條形散茶戈盈,才可以改用沸水直接沖泡茶葉(瀹飲)塘娶。條形茶更帶自然清香,瀹飲法可謂 開千古飲茶之宗 官册,(沈德符《萬歷野獲編》)此兩者难捌,是形成工夫茶的基礎(chǔ)垮允。而明代中后期紫砂壺出現(xiàn)后水仑,潮州工夫茶登上閩南粵東生活舞臺的條件遂告成熟颂芒。紫砂壺的創(chuàng)始人是16世紀初期江南吳頤山書僮供春,其后高手輩出蚜冀,時大彬改提梁大壺為小壺,專工制作小壺的是明天啟蠢耻、崇禎年間的惠孟臣威视,他的名字見于清初吳騫《陽羨名陶錄》捂齐。因為 壺宜小不宜大缩抡,宜淺不宜深瞻想,壺蓋宜盎不宜砥徘六,湯力茗香待锈,俾得團結(jié)氤氳 (周高起《陽羨名壺錄》)竿音,故潮州工夫茶具少不了它。工夫茶罐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使用孟臣罐(部分是當?shù)貤飨轮?柴信,1975年廣東陸豐縣明黃廷霖墓中曾出土一件惠孟臣手制紫砂壺浸弦,證實明朝末年紫砂壺已在嶺南傳播绷冈。明末清初帐等,潮州與蘇州間頻繁的商業(yè)貿(mào)易颤赤,使潮商得以將宜興紫砂壺大量帶回潮州作茶具并稱之為 蘇罐 (蔡鴻生《清代蘇州的潮州商人》)。結(jié)合前面所引陳恭尹《茶灶》詩糊批,我們可以說嘿辟,潮州工夫茶肇始于明末清初時期片效。工夫茶一詞原來是形容武夷巖茶的制作工夫,陸延燦《續(xù)茶經(jīng)》引王草堂《茶說》: 獨武夷炒而兼焙召调,烹出之時唠叛,半青半紅沮稚,青者乃炒色蕴掏,紅者乃焙色……既炒既焙盛杰,復(fù)撿去其中老葉枝蒂贼欧,使之一色。釋超全詩云:‘如梅斯馥蘭斯馨’狡允,‘心閑手敏工夫細’贱僚,形容殆盡矣。 又引《隨見錄》: 武夷茶在山上者為巖茶……其最佳者便师,名曰工夫茶刮粥。 因此牡彻,把潮州人整套沖泡品飲武夷工夫茶葉的精致程式命名為 工夫茶 庄吼,也就再合適不過的了。 潮州飲茶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宋代器罐。元豐年間轰坊,潮州名士吳復(fù)古曾向遠在黃州的蘇軾寄送茶葉肴沫,蘇軾在《答吳子野》書中寫道: 寄惠建茗數(shù)種明因,皆佳絕梅砰。 吳復(fù)古如果不嘗到茶好姨篮,怎敢將茶葉遠寄給蘇軾截抄,茶一開始便成連結(jié)友誼的信物掰弯。明朝嘉靖年間潮州知府郭子章在《潮中雜記》說: 潮俗不甚用茶窍颗,故茶之佳者不至潮吸占,惟潮陽間有之矾屯,亦閩茶之佳者耳兼蕊。 喜歡飲用福建名茶是事實,但由此說 潮俗不甚用茶 就不恰切排作。今傳的明代潮州戲文五種中就有許多飲茶的記述蕾久,如嘉靖四十五年(1566)刻《荔鏡記》第19出: (貼)人客履因,茶請你越客。 萬歷九年(1581)刊刻《荔枝記》第8出: 公曰:原來正是媒姨,老漢失接苟可。小七憾侮,端椅坐,討茶食选畴。 萬歷年間刊《金花女》附刻《蘇六娘》中唱詞: 你油鹽醬醋須看理,人來客往檳榔茶宗挥, 均可說明民間飲茶風氣盛行属韧,并已成為一種友好的待客之道,雖然當時工夫茶還只在濫觴時期糠赦。當代工夫茶繼承了這種在飲茶中敘友情淌山、致和氣的文化傳統(tǒng)德绿,四人用三杯,三人用二杯晕忙,每輪總有一人缺飲,使品茶過程 請飲 連聲不斷膛画,始終洋溢著祥和謙讓氣氛剥跃。潮州城鄉(xiāng)人家院庭多以龍缸種蓮花暇昂,或搭架栽金銀花急波,花朝月夕澄暮,良朋知友相聚,烹水沖茶,面對雅潔茶具和精巧工夫麻惶,確有無限情趣。近代愛國詩人丘逢甲在客居潮州時有詩贊美工夫茶曰: 曲院春風啜茗天窃蹋,竹爐欖炭手親煎卡啰。小砂壺瀹新鶴咀,來試湖山處女泉警没。 (《潮州春思》)在充滿詩情畫意的環(huán)境中匕冠,提壺擎杯胚僧,低斟慢酌,既是藝術(shù)品飲逾族,又能消散塵寰的煩惱渡厦,實在是人生一大享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