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鼓

“八月十五月兒圓肾蕉,中秋月餅香又甜”,這句名諺道出了中秋之夜城鄉(xiāng)人民吃月餅的習俗位岔。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慌回,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戚宦,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装芬,也就是說中秋節(jié)吃了月餅才算是過節(jié)莉孽。

在黃梅孔壟一帶,月餅又叫麻鼓屉争,類似于成都的麻餅,不過這餅有餡巡软。因外觀為圓形,兩個拳頭般大小,外皮是白芝麻或者黑芝麻拌著面粉烤制而成,一般為棕色,皮較薄.內(nèi)餡主要材料為冰糖檩讯,豬油.餡芯內(nèi)含果料較多,切開后可看到瓜仁.桂花及各種果料.口味純正菌劲,油而不膩.

麻鼓通常用白紙包干跛,白紙上都是浸濕的食油,上面掖一小片四四方方的紅紙祟绊,再將牛皮紙繩打個“十”字一系楼入。過節(jié)前,大人們領(lǐng)著我們這些孩子去送節(jié)牧抽,麻鼓是必不可少的禮品嘉熊。

吃麻鼓時遥赚,一般是用刀橫切三刀,豎切三刀成若干小方塊.若佐以清茶阐肤,一則可解油膩凫佛、助消化,二則可細嚼慢咽孕惜,增味助興愧薛,記憶中的麻鼓好象才3元錢一個。因為好吃又價格不貴衫画,就成為了黃梅人饋贈朋友或者自己享用的最佳食品毫炉。

麻鼓一名的來歷有點有趣,據(jù)說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树季,路過黃梅縣孔壟鎮(zhèn)時正好是農(nóng)歷八月十五垄套,人困馬乏,他在鎮(zhèn)子里的筷子街找家茶館喝茶歇腳撇扯,當天正好是一名叫麻姑的藝人在自家門口的茶館唱黃梅戲小調(diào)囚誓,乾隆皇帝邊聽小調(diào),邊吃有地方特色的點心见撵,其中就有這個芝麻月餅启孔,他吃了一口,口感綿軟爽口,贊不絕口薪尉。就問店小二這是什么餅键羡,不料店小二有點耳背,以為是問臺上的藝人藝名凡加,就隨口說是“麻姑”慰奉。乾隆皇帝一看這個芝麻月餅鼓鼓囊囊的,不但外面都是芝麻氧胳,而且里面也有陷证森,他若有若思地說“麻鼓?真形象伴鳖!味道確實有眾不同节值!”臨走時,還買了10來個帶上路吃榜聂。

中秋之夜搞疗,皓月當空,闔家團聚须肆,品餅賞月匿乃,談天說地,可盡享天倫之樂豌汇。

信息?=?來源:黃梅縣人民政府網(wǎng) 曹錦軍圍爐 作者: 曹錦軍